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专项学术会议召开:心理解剖与干预策略深度研讨
作者 : 时间 : 2025-04-22 2025年4月19日14点,“心理解剖与心理危机干预实务”的专项学术会议”在3102教室成功举办。由心理健康领域资深专家担任主持,吸引了来自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、辅导员及相关工作者参与。会议围绕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、干预难点及实务策略展开深度学术探讨,旨在提升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。
会议伊始,主持人系统阐释了“心理解剖”的理论框架及其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核心价值。心理解剖作为对个体心理状态、行为轨迹及环境因素进行回溯性分析的方法,能够为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。主持人结合韩国“自杀大桥”等国际案例,强调心理工作者在与学生沟通时应保持平等姿态,避免过度触及创伤记忆,同时需通过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、焦虑程度及日常行为变化,在问题萌芽阶段及时介入,实现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与预防。
针对“谁、何时、何地、为何、以何方式发生心理危机”五大核心问题(简称“5W”),主持人提出需重点关注学业压力、家庭矛盾、情感困扰等高危诱因群体,并警惕春季心理危机高发期的动态监测。会议明确区分“心理状态”与“心理障碍”的干预策略:前者需强化疏导与支持,后者需及时转介医疗资源。此外,主持人强调危机干预需遵循“最小伤害原则”,避免因标签化或过度干预导致二次创伤。
通过分析某家长诉高校侵权责任案等典型案例,主持人指出学校需建立“应急处置机制”,在危机发生后科学施救、规范程序,同时需完善“医校协同-家校联动”的干预网络,避免单一主体责任推诿。会议特别提及,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“过度依赖心理咨询”与“转介机制不畅”的双重困境,需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予以破解。
师生“双群体”心理健康的协同关注。主持人强调,心理工作需突破“重学生、轻教师”的思维定式。高校教师面临科研、教学与生活的多重压力,其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亟待关注。会议倡议完善教师心理支持体系,并为辅导员及心理咨询师提出“三有”要求—— “心理有底、眼中有数、手中有招”,即通过提升专业知识、建立动态台账、掌握干预技巧,实现危机防控关口前移。
构建全员参与的危机防控网络。会议以“发现是基础,识别是关键,干预是重点,转介是手段”作结,呼吁高校构建“全员参与、全程跟踪、全域覆盖”的心理健康防护网。具体路径包括:建立三级预警机制(班级-院系-学校),实现危机信息的分级上报与动态监测;强化心理委员培训,提升学生骨干的危机识别与初筛能力;推动医校合作标准化,明确转介流程与责任边界;开发数字化心理档案系统,实现学生心理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
会议以“发现是基础,识别是关键,干预是重点,转介是手段”作结,呼吁高校构建“全员参与、全程跟踪、全域覆盖”的心理健康防护网,将心理解剖的科学理念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有效行动,为青年学子的成长筑牢心理安全防线。
主办: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酒石化分会
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
协办: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